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上万项制裁,目标是削弱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力量。然而,经过多年努力,西方的制裁并未取得预期效果。2025年6月26日,乌克兰媒体《基辅独立报》报道称,尽管俄罗斯遭遇西方严厉制裁,俄罗斯的战略导弹工厂依旧能够通过进口设备,大幅度的提高导弹生产量。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这些设备的供应源从西方转向了中国,绝大多数设备和零部件来自中国。
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尤其是精密加工仪器,如机床等,被列为核心制裁对象。西方不仅退出了俄罗斯的数控机床市场,甚至通过技术方法远程限制了这些机床的正常运行。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西方的先进设备供应商要求所有使用其机床产品的客户都一定要遵守“远程管理系统”。一旦系统检测到机床设备被转移或改动,便会立即启动“锁死”程序,导致设备无法再被启动。若用户违反规定,设备也将被彻底禁用。
然而,俄罗斯在应对这一挑战时感觉到很棘手。虽然俄罗斯尚未具备完全突破西方制裁的能力,但幸运的是,中国制造的设备数量充足,能有效填补这一市场空缺。从商业角度看,这对俄罗斯来说无疑是一个意外之喜:西方的退出为中国数字控制机床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正好让中国设备填补了这个空缺。
《基辅独立报》指出,俄罗斯为了扩大沃特金斯克工厂的生产能力,除了新建厂房外,还悄然进口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先进设备,这些设备大多数来源于中国。沃特金斯克工厂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导弹生产基地之一,工厂雇用了大量新员工,增建了不少新建筑,以提升导弹产量,满足战争需求。根据消息来源,俄乌冲突爆发前,工厂已经接到大量导弹订单,生产的主要导弹包括“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洲际弹道导弹如“亚尔斯”和“布拉瓦”,甚至有可能还会生产“奥列什尼克”导弹。
得益于进口设备的供应,俄罗斯的军工企业完成了扩建,导弹产量大幅度的增加。以“伊斯坎德尔-M”导弹为例,西方智库估计,2024年俄罗斯生产了大约700枚“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几乎是2023年产量250枚的三倍。由此可见,俄罗斯在战斗中发射的导弹数量大幅度上升,从2023年的45次增加到2024年的245次,2025年到目前为止,发射次数已达到了180多次,远超于了过去的水平。
尽管在实际战斗中的使用量飞速增加,俄罗斯的导弹储备量依然在一直增长。据称,俄罗斯目前已储备约600枚“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和300枚“伊斯坎德尔-K”巡航导弹,确保长期战斗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乌克兰情报部门表示,俄罗斯的导弹产量大幅度的提高,不仅仅可以弥补消耗的数量,还能为未来的长期冲突提供足够的储备弹药。显然,西方的制裁并未如预期般削弱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尽管俄罗斯的多个军工企业,包括沃特金斯克工厂,都被列入西方的制裁名单,并且完全禁止向俄罗斯出口制造导弹所需的关键材料和设备,但西方的制裁并未能让俄罗斯陷入困境。
西方原本期待通过这一些制裁削弱俄罗斯的军事潜力,美国《福布斯》杂志曾预言,到2026年,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将遭遇重创。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俄罗斯的军工业不仅未受打击,反而呈现出逐步恢复和增长的趋势,进一步巩固了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火力优势。
如今,西方媒体也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承认制裁失败。而将制裁的失败归咎于中国的支持,成为西方某些媒体的惯常说辞。英国《金融时报》曾报道,俄罗斯能快速解决炮管更新换代问题,得益于从中国获得了大量民用设备,这直接提高了俄军炮管的生产速度。
目前,俄罗斯约60%的数控机床来自亚洲国家,主要是中国。中国的机床工业不仅产量巨大,而且能保证供应充足,只要俄罗斯支付费用,几乎能按照需求随时购买。这种依赖中国设备的模式,促使俄罗斯的军工生产继续向前推进。
《基辅独立报》还指出,俄罗斯的私营中介机构负责从中国进口设备并将其交付到俄罗斯的军工厂,这为军工生产的提升提供了有效保障。俄罗斯通过自主渠道解决设备问题,这种转变和应对方式使得俄罗斯在制裁压力下得以迅速适应。
西方至今依然不愿正视自己制裁政策的失败,而总是将责任归咎于第三方的支持。忽视俄罗斯在机床制造方面自身的提升,其实就是一种回避现实的做法。正如常言道,\求人不如求己\——俄罗斯在大规模进口中国机床设备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提高自身机床的生产能力,逐步减少对外依赖。
西方媒体对制裁政策的盲目坚持和失误,表明它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俄罗斯军工生产能力的增长。面对这样的现实,西方的制裁显得愈加徒劳无功。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